从亮化、量化到靓化
对于“不夜城”的流光溢彩在时光中变迁看得最清晰的,上海市景观灯光监控中心主任助理、黄浦区灯光景观管理所所长陶震算是其中一位,“上海的城市景观灯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1989年开始的‘亮化工程’,当时启动了外滩和南京路等处的灯光工程;二是1995年至2000年的‘量化工程’,大规模地铺开,城市广泛安装照明和景观灯系统;三是最近五六年的‘靓化工程’,比较有意识地规划设计城市的景观照明,强调审美,也开始考虑路灯的美化和美感。”
夜景反映城市形象气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但城市“亮起来”的节奏似乎有点过快。有些地方他们收到很多居民投诉,反映附近建筑物夜间照明太强烈,造成光污染,影响休息,“不必要的夜间照明就应该弱化,或干脆熄掉,给城市喘息、休息的时间。”
夜景照明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
行政办公建筑、学校和医院等处适宜简明、朴素的照明,一般不用彩光和动态光———这些建筑夜间不使用,只要在标志、楼名、轮廓等局部区域使用重点光即可,其他部分都可以调暗或关掉;小陆家嘴地区或黄浦江滨江的景观点,就不一样了———超高层建筑立面以玻璃幕墙为主,照明应多选内透光,少用外部整体投光照明,以免造成周边的光污染;而一般的商业建筑照明,多数会更热闹,来和商店店招、广告牌和橱窗的照明相呼应。
现在的城市夜景照明还有很多需完善之处,最明显的就是光污染———眩光和溢散光太多,“城市夜晚过于明亮,城里人晚上很少能看到星星了。以前是星光闪烁、月光温柔,现在只剩灯光了,甚至有些天文观测台已观测不到亮度较低的星星了。”根本上还是因为城市夜景照明缺乏统一标准,操作上不规范。
夜幕“画师”呼吁制定标准
其实,噪光污染早已引起了人们注意。在美国,一群天文学家、医生、天文学爱好者和工程师在1988年创建了国际黑暗夜空协会,专门与噪光污染作斗争,一定程度上提醒世人关注“城市过亮”的不利———每年有几百万迁徙的鸟儿因光污染死去,孩子们很难再见银河,能源因糟糕的照明而浪费,猫头鹰、蝙蝠等夜行动物的生态环境被破坏,科学家观测星空难度增大……
灯光设计师就像“画师”,对夜晚黑色天幕下的城市重新晕染,重塑城市环境,是一种艺术再造的过程。灯光在重塑城市夜间天际线。但是,艺术再造必须在科学的基础上,城市照明系统需要制定标准。记者从相关方面获悉,目前本市绿化市容部门已经制定了城市照明系统相关标准和指导意见,正在等待上级部门的审定和批准